PG电子射频类美容仪纳入三类医疗器械管理“小家电”变身“械字号”美容“神器”须持证“上岗”2022年3月30日,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一则重磅公告——《关于调整 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部分内容的公告》,明确射频治疗仪、射频皮肤治疗仪按照Ⅲ类医疗器械管理,产品按《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》的规定申请注册。同时特别指出,自2024年4月1日起,射频治疗仪、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,不得生产、进口和销售。此项规定标志着家用美容仪器由传统的“小家电”类别转变为受严格监管的“械字号”产品。这无疑给美容仪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,截至目前,距离射频类家用美容仪相关政策实施已经过去一个多月,尚没有一家美容仪品牌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。
2022年3月30日,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,对27类医疗器械涉及的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》内容进行调整。其中,射频治疗仪、射频皮肤治疗仪,用于治疗皮肤松弛,减轻皮肤皱纹,收缩毛孔,紧致、提升皮肤组织,或者治疗、瘢痕,或者减少脂肪(脂肪软化或分解)等,按照III类医疗器械管理PG电子官网。
国家药监局官网资料显示,我国根据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性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。第三类医疗器械是最高级别的医疗器械,是指植入,用于支持、维持生命,对其安全性、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。如:植入式心脏起搏器、角膜接触镜、血液透析装置、血管支架等。
2014年和2015年,以色列、日本家用美容仪以海淘、海外代购途径进入中国市场。随后,国内美业、家电相关企业也趁热打铁,冒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美容仪品牌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“美容仪”相关企业有8222家,且大部分是近三年内成立。最开始,消费者接触的大多是电动美容仪产品,但最终带火家用美容仪这个赛道的是射频美容仪。艾瑞咨询研究报告显示,2023年中国家用美容仪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50亿元,预计到2026年,家用美容仪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46亿元。
“其实,美容仪的成本并不高。”业内人士说,不少美容仪原料成本其实只占总成本的10%,依靠高营销、高曝光率维持高利润。新政的实施,预示着悬在美容仪行业的“达摩利斯之剑”终于落下了,也昭示着射频类美容仪结束长达十年的“野蛮生长”时代的结束。
医疗标准高于家电标准。新规实施后,所有产品要符合国内医疗器械监管的要求,方能上市销售。此前,家用射频美容仪产品按照“小家电”的市场标准进行管理,据食药监2014第198号文件,高频皮肤美容仪不作医疗器械管理。
“强监管”的背后,是美容仪行业大量野蛮生长造成的必然结果。此前该行业乱象层出,包括过度宣传功效、产品质量参差不齐、安全事故频发、制造皮肤焦虑、货不对板等等,有媒体就市面上9款美容仪进行测评时,发现不少美容仪存在温度过高、重金属释放量超标等问题。2020年,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针对10款家用美容仪进行比较试验,无一款达到商家宣传的功效。2022年7月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曾要求召回182215台初普牌第一代Stop Eye型号家用射频美容仪。
截至目前,在黑猫投诉平台上,与美容仪关联的投诉仍多达3652条,问题主要集中于虚假宣传、安全风险、效果不佳、产品质量问题等,更有消费者反映被烫伤。而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,关于“美容仪是不是智商税”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层出不穷。
自今年3月开始,即新规正式实行前夕,市面上的射频美容仪产品都在抓紧最后的清仓时刻,纷纷打出“跳水式”直降、“腰斩式”打折的口号……甩卖的原因很简单,即目前尚无家用美容仪产品拿到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。
据统计,目前生产美容仪的厂家有100多家,为何一家都没有拿到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?广东一家医疗器械厂商工作人员介绍,医疗器械的注册周期较长,从建立GMP体系、产品检测、动物试验、临床试验、注册申报成功,再到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、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,至少要两年,注册投入成本至少也要500万元。尤其是临床试验环节,往往需要耗时12至24个月。
“长期来看,这(强监管)对于企业和行业都是好事,尤其是对消费者。”这位工作人员打了一个比喻,这就像食品和药品的区别,食品不能宣传功效。射频美容仪监管从“小家电”上升为“第三类医疗器械”,客观上限制了“吹嘘”。